以“张小泉”剪刀享誉中外的杭州张小泉集团公司,现正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。
“假冒伪劣产品如此猖獗,企业打假如此费时费力,困难重重。眼看着延续了几百年的牌子被毁,我们痛心!”杭州张小泉集团公司负责人樊建国谈到产品被大肆侵权和假冒时,痛切之情溢于言表。
创建于1663年(清康熙2年)的张小泉剪刀,至今已有335年的历史。它是国内赫赫有名的老字号之一,建国后历次质量评比,张小泉剪刀均榜上有名。国家工商局认定“张小泉”为驰名商标。
名牌似乎总难逃脱被仿冒的厄运。“张小泉”自创出后,冒名顶替的现象就时有发生。1876年(清光绪2年),张小泉第5代传人苦于冒名之累,趁钱塘县令上城隍山进香时拦轿告状。为此,钱塘县令贴出告示“永禁冒用”,并刻石碑立于“张小泉”店门外。
时光流转,近几年随着竞争的加剧,假冒“张小泉”之风却愈演愈烈。“张小全”、“张小拳”、“老张小泉”、“真张小泉”遍地开花。
1995年前后,制假者多为小型乡镇企业或个体作坊,生产规模小,假冒数量少,最多一次现场查获假剪刀不过800多把。而1998年上半年,各地工商部门就查获假冒“张小泉”案件11起,现场收缴剪刀17余万把,假冒包装14万余只。窝点分布在江西、安徽、福建、重庆和浙江省内各地。
制假者的手段也越来越狡猾。如芜湖某剪刀厂两年来一直在大规模仿冒“张小泉”剪刀,每月要送货2至3万把。但他们平时剪刀生产出来不打上商标,用简易包装存放。每月送货前,他们连夜打上商标,突击包装后立即送货。
1998年11月11日,更为奇特的事情发生了——有关人员在江西省上高县敖山华侨剪刀厂查获一批假冒“张小泉”纺织纱剪。然而不过一顿饭的功夫,现场300余箱总计30多万把剪刀及包装、钢印、半成品等竟不翼而飞,拍好的胶卷也被人强行要走。
假货给张小泉集团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据介绍,该公司每年销售额的流失在5000万元以上,国家每年减少税收至少在350万元以上。樊建国说:“产品的库存开始增加,有的职工不得不下岗。如果不严厉查处假冒侵权行为,‘张小泉’三百载英名很可能毁于今世。”